分享學堂 SHARED
| 淺析口譯應變策略
摘 要 口譯實踐的特點決定了譯員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解碼、編碼的全過程'以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因此'掌握一定的應變策略不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須的。本文主要闡釋了五種應變策略。
關鍵詞 特點 口譯 應變策略Abstract The nature of interpretation requires an interpreter to complete the decoding and encoding processes in afairly short time to ensure smooth communication. Thus '“emergency”strategies are not only helpful but also necessary. In this connection '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5 possible emergency strategies in question.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s interpretation emergency strategies
口譯是指用口頭表達方式將原語信息轉換為譯語信息的一種即席翻譯活動。譯者的主要任務是以語言為工具'在不同的語言交流者之間起媒介作用'用明白曉暢的語言將說話者的意圖表達出來'幫助交際雙方克服語言障礙。
口語語言是通過空氣傳播'轉瞬即逝的'這就決定了口譯活動具有:現場性、及時性和時限性。
口譯的這三大特征決定了譯者不可能像筆譯者那樣'有足夠的時間揣摩玩味原文'更無法“一名之立'旬月踟躅”。它只能在很短時間內正確地理解說話人的意圖'并迅速地解碼和編碼'最后“出口成章”。為了做到這一點'譯者不僅應該具備很強的理解能力、外語思維能力、母語表達能力、廣闊的知識面、豐富的實踐經驗'還必須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
所謂的應變能力'指的是譯者能夠在不影響原語主要信息'不影響說話者主要意圖的基礎上'適當地對原語進行調整'適當地處理好原語中的難點'使其更符合于當時當地的情形和場合'并使交際順利地進行。
李越然(1987 :26) 曾經指出'影響口譯活動的因素有制約性因素和自由因素'這兩種因素相互作用'并在瞬息間彼此相互轉化。譯者在從事不同語言的轉換時'一方面是必須再現原語'另一方面是如何再現原語。前者是制約因素'譯者處于從屬地位;后者是自由因素'譯者處于相對的自主地位。在接受外部語言信息的時候'制約因素是權威'是信息輸入'譯者被動。
但語言轉換一開始'從屬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自主'自由因素是相對權威'被動中有相當多的主動。而口譯應變能力就是這種主動性的外在表現'應變策略則用于指導這一能力的策略。
口譯種類包括法庭口譯、商務口譯、外交口譯、科技口譯等等。因此'從理論上說'為了應對不同的口譯場合與不同的口譯任務'譯者必須是一個“活的百科全書”(Walking Encyclopedia) '不僅要精通口譯活動中所涉及的兩種語言'而且應該對這兩種語言所涉及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同時'譯者也應該具備豐富的經濟、政治、商務、歷史、地理、哲學等知識。但是'要真正地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正如一句俗語“隔行如隔山”。于是'譯者在口譯的過程中'
難免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囿于口譯工作的環境、時間、方式'不可能求教于他人。此時'
譯者就必須借助應變策略加以變通'以取得最佳的口譯效果'真正地使口譯成為一種基于釋義的活動(meaning- based t ranslation) 。
口譯種類繁多'要想找到一種“放之四海皆準”的策略簡直不可能。本文僅就口譯中可能涉及的五種應變策略進行論述。
1 “洋”為“中”用
借用譯語中現成的、受眾(addressee) 耳熟能詳的表達法來替代原語信息。
有一位譯者在陪同美國客商游玩時'恰逢清明節。看到路上來來往往的掃墓者'美國客商非常納悶'便問譯者' “Is this a special day forthe Chinese ? What’s that for ?”;蛟S是情急'
譯者一時想不起貼切的譯文'便靈機一動'說:
“It’s a t raditional Chinese‘Memorial Day’for worshiping at ancest ral graves. ”
美國客商聽后'恍然大悟'連聲說:“I see. Isee. ”從嚴格意義上說'這不是一個忠實的翻譯'因為Memorial Day 是指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原定為5 月30 日'現為5 月最后一個星期一'大多數州作為法定假日) '而中國的清明節則是祭祀祖先(包括民族英雄'烈士等) 的傳統節日。兩者顯然不同'但在苦于找不到一個合適字眼時'或許是一種“救急”的應變策略。
同樣'據說有一位譯者在翻譯“梁山伯與祝英臺”時'使用了“Romeo and J uliet”;在翻譯“諸葛亮”時'使用了“Chinese Solomon”。
當然'這種作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假如交際雙方談論的重心是這種語言的文化涵義'
即談論的重心是“清明節”的來龍去脈或“梁山伯與祝英臺”和“諸葛亮”的故事或由此改編而成的劇本時'那么'我們最好還是采用傳統的譯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亂。再者'譯者也不宜使用一些容易產生誤解'甚至歪曲原語的譯法'
如翻譯杜甫、韓愈等著名詩人的姓名時'就不宜根據他們的字'如杜子美和韓昌黎將其音譯為“J immy Du”和“Charlie Han”。
2 言內明示
口譯中要將原語的內涵和外延'及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用明明白白的語言表達出來。
比如'在介紹美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態勢時'
一位IT 人士談到:
“The current e-commerce landscape featuresa number of important guidepost s that can helpdirect the innovative garage dreamer down afeasible path to success. ”(斜體為筆者所加)
在這句話中'garage dreamer 對于一個不熟悉電子商務發展歷程的譯者而言'是一個無法逾越的鴻溝。我們知道'電子商務億萬富翁在創業之初'往往由于手頭拮據'資金不足'只能勉強在舊車庫里創業'但他們對未來都充滿了憧憬和幻想'也正因為如此'他們中許多人才脫穎而出'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有了這一層文化語境(cultural situation) 的知識'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因此'在譯文“目前的電子商務發展態勢有幾個重要的特征:它們將為頗具創新精神的‘車庫幻想家”指明一條成功之路。”加上一句' “所謂garage dreamer (車庫幻想家) 指的就是那些‘從車庫里發家的電子商務巨頭’”。
電腦技術日新月異'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而且也豐富了我們的詞匯。如:
“While othe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feraccredited online courses 'Jone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is currently the only accredited university that exist s completely online without accompanying t raditional ‘ brick and mortar ’classrooms. ”
從上下文語境中'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所謂的“brick and mortar”classroomss (“磚瓦水泥型”教室) '指的是具有物理形態的傳統教室'因為它不同于網絡學校所開設的“虛擬教室”(virtual classrooms) 。此外'還有“bricks and mortarschools”(指傳統學校) 的說法。有了這一層理解后'整句話大致可以譯為:
“雖然其它大學也提供經認證的在線課程'
但是Jones 國際大學則是目前完全存在于網上、完全沒有傳統(“磚瓦型”) 教室的唯一一所獲得認證的大學。”
3 以“圖”代“言”
在口譯活動中使用符號、方程式、圖表、圖紙、視聽手段或PowerPoint 等工具來加深受眾印象'或將難以用言語表達清楚的概念或程序表示清楚的一種應變策略。
這一應變策略尤其適用于科技口譯。我們知道科技英語語言本身的難度并不大'難就難在概念的解釋和專業術語的運用。譯者為了能夠駕輕就熟地處理好科技口譯'不僅要注意積累有關術語和新詞匯'而且要懂得利用輔助手段'提高口譯質量。輔助手段還能讓科技口譯新手對許多術語都不感到陌生。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參加國際科技研討會的多為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因此'譯者在了解說話者所談的內容之后'完全可以借助視聽手段'使口譯活動得以順利進行。我們知道'一幅圖表、一個公式有時可能比千言萬語、反復講解更為直觀'更具說服力。在交際過程中'形象思維的作用往往要大于抽象思維'往往更有助于理解錯綜復雜的概念。而今科技已相當發達'很多會場都設在多媒體會議室'譯者完全可以利用它'將說話者提及的難點、重點用圖表或公式直觀地表示出來。即使不具備這些設施的地方'譯者也可在必要時要求說話者將費解的話用簡約的公式表示。
在一次風險資金籌集會中'譯者就利用事先準備好的PowerPoint 將網站的運營模式加以描繪'再輔以口譯'使整個運營模式清晰可辨。所以'當會議正式開始后'即使對B- to-Bto-C(即商家對商家對客戶的電子商務) 一無所知的受眾'也能大致猜出這一術語的意思。
再如'在一次國際食用菌培植培訓班上'譯者在解釋食用菌培植中的預濕(pre-watering)
和發酵(fermentation) 過程中'將預濕和發酵的全過程用一目了然的示意圖表現出來。結果不僅使整個講座生動精彩'而且加深了與會者的印象'取得了極好的效果。另外'譯者一碰到化學元素'就用與會者熟悉的符號加以表示'避免了生硬的字字對譯。
再如'一位美國管理學專家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大談核心競爭力'該專家旁征博引'例證充分'贏得了與會者的陣陣掌聲。這其中也不乏譯者做出的努力。譬如'他在談及“真實競爭環境”時'譯者根據自己的總結'使用PowerPoint畫了一張草圖'使與會者對產業競爭者( Indust ry Competitors) :潛在的市場進入者( PotentialEnt rant s) ^供貨商( Suppliers) ^買主(Buyers)
^替代品(Substitutes) 之間的關系一目了然。
4 刪“繁”就“簡”
在保持原語主旨不變的前提下'刪除部分冗余信息'使譯語凝練、緊湊地再現原語風采。
眾所周知'中國人和英美人無論在文化傳統'還是在思維方式和審美習慣上都有很大不同。漢民族習慣于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因此'
中國人在遣詞造句時'大都講求工整對稱'講求“音美”、“意美”、“形美”。英美人士則側重抽象思維'強調客觀'突出個性。后者的這一思維習慣反映到語言形式上就是重形合、重寫實、重理性的特點'形成了句式嚴謹、表達縝密、注重邏輯、用詞簡潔的網絡結構。由此還產生了“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 . ”或所謂的“KISS”標準。( 即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 ———“stupid”指簡明易懂'無須費神———引者注) 。
因此'當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外化為語言時'常常以意合為連貫的手段'偶爾也難免會出現華麗詞藻堆砌的現象。這類句子一旦譯成英語之后'大多顯得十分臃腫'令人無法卒讀。
比如: 在談到福建的風土人情、文化傳統時'一位領導人這么說:
“??福建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歷史上英才輩出'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集閩學之大成的滔滔宏論'如黃鐘大呂'際地極天'其講學之地武夷山有‘道南理窟’之譽。悠久的歷史'
發達的文化造就了叱咤風云'人共仰戴的英雄人物'李綱、蔡襄、李贄、鄭成功、林則徐等碩儒名臣'如日中天'光耀千古。
福建對外通商早'旅外華僑多'是海外800多萬閩籍華人魂牽夢縈的故里門庭。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天涯羈旅'一朝還鄉'纏繞夢中的故鄉阡陌'將蜿蜒于您的足下??”
誠然'在中國人聽來'這是一段詞章華美'
寓情于景'借景抒懷的好文章。但是'一旦逐字逐句將其譯為英語'非但不能收到良好的交際效果'而且會給外國人留下“中國人總是喜歡夸大其詞”的不良印象。為了避免不良影響'原譯者是這么處理的:
“Fujian has been famed as‘The Land ofCivilization’which has given birth to a highlydeveloped culture and many men of letters withgreat fame in it s long history. To name a few '
they are Zhu Xi ' Cai Xiang ' Li Zhi ' ZhengChenggong 'Lin Zexu. . . Among them 'Zhu Xi isespecially worthy of mention as he is one of thefour most influential Chinese philosophers whomade a great cont ribution to this cause.
Fujian is the famous hometown haunted byabout 8 million overseas Chinese all over theworld. In their eyes 'the moon in the hometownis brighter and the folks there are dearer andcloser. ”
譯語省略了原語中較為累贅和抒情的部分'更注重客觀'且又不傷及原語主旨'因而譯語也更為清晰可讀。
5 化“虛”為“實”
在口譯中'譯者可以適當地將那些純粹出于對稱、行文'或修辭需要'而并無多大實際意義的措辭省去不譯'力求結構更為精干地道。
眾所周知'漢民族特別好用修飾語。且不論鴻篇巨制'單是常用語就令人“嘆為觀止”。
如“熱烈歡呼”、“勝利召開”、“隆重開幕”等等。
適當地使用一些修飾語固然無可厚非'倘若用得過多'則非但收不到預期效果'反而適得其反'讓人覺得空洞無物。
E. Gowers 曾對英語濫用修飾語做過如下評價:“It has been wisely said that the adjectiveis the enemy of the noun. If we made a habit ofsaying‘the t rue fact s are these’'we shall comeunder suspicion when we profess to tell merely‘the fact’. If a‘crisis’is always‘acute’and an‘emergency’always‘grave’' what is left forthose words to do by themselves ?”(“修飾詞乃名詞大敵”'此話實在英明。倘若我們養成了“The t rue fact s are these”這樣講的習慣'那么'
當我們只說“the fact s”人們就會懷疑這一“事實”是否屬實。同樣'如“crisis”老是與“acute”
連用' “emergency”老是與“grave”連用'那這些詞本身還有何用?) 既然冗余的修飾語僅僅是起了堆砌詞藻的作用'非但與事無補'反倒可能破壞譯語結構'那么'為了確保譯語準確、流暢'我們不妨適當地加以省略'甚至加以改譯。
如' “矗立在蘇州新區的依莎中心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興建。”
在本句中'“如火如荼”完全就是一種修飾語'在口譯時'我們可以將其淡化'只譯主要內容'不必拘泥于原語結構。
Situated at the gate of Suzhou New Dist rict 'the Ever Success Center is well under const ruction.
再如' “在改革開放政策引導下的中國'氣象萬千'充滿活力'不斷進步'這些我們都已經強烈地感受到了。”
We have acquired a keen sense of the diversity ' dynamism and progress of China underyour polici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 sideworld.
譯語使用了3 個名詞代替了原句12 字的修飾語'使譯語更簡練。
此外'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說話時插科打諢是常有的事'然而翻譯成英語就很難收到相同的效果。比如'有句話:“別人都說青島是遠看一朵花'近看豆腐渣'而在我看來??”
原語風趣幽默'但是在口譯時'我們就很難保持其修辭手法與原語意象'因此我們將其譯為:
“Many people say that Qingdao looks beautifulf rom afar but far f rom beautiful once you are init .But I believe. . . ”盡管口譯者在語言結構上頗費了一番功夫'而原語的幽默仍然喪失殆盡'
但不管怎么說'譯語還是基本上忠實傳遞了原語的主要意思。
6 結束語
當然'口譯活動中的這些應變策略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事實上'在某些場合'一些策略是行之有效的;而在另一些場合'可能另一些策略更受人青睞。鑒于此'我們可以說'應變策略產生于實踐'而檢驗一種應變策略是否行之有效的也是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