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學堂 SHARED
| 出版印刷中的翻譯問題
如今,批評引進版圖書翻譯質量之聲不絕于耳,劣質翻譯早已成為公害,然而幾年下來,情況好像沒有多大改善,令人深思。筆者業余從事文學翻譯,愿談點個人看法,所談主要限于文學翻譯方面。
首先要看到,翻譯水平下降問題并不是孤立的現象。前不久某機構所做的調查顯示,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連續6年持續走低,這不能不令人憂心,我們離“書香社會”還差得很遠。國民分子中的譯者,自然也存在閱讀量減少、缺乏知識積累這個問題。然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學習外語,特別是英語,在全國范圍內一片紅火,學習者甚至擴展到了咿呀學語的幼兒。但絕大多數人學習外語的目的皆為實用和應試,背單詞、學語法,而非真正融會貫通乃至高層次的語言欣賞。學校里的應試教育更是如此,甚至在外語系學生的專業學習中,強調實用性,強調語言的學習而忽視了文學素養的培養。這樣,如果譯者中外文的學養都不夠,即使外語過了多少級,拿了何種職稱,要想拿出合格的譯作仍然勉為其難,尤其是對創造性要求較高的文學翻譯方面。惜此為大環境決定,而非出版社或譯者力所能及。我認為,即便推行資格準入制,對文學翻譯而言,提高或者保證的作用也有限。況且出版社每年引進版權、出書數量都相當大,出書追求“短、平、快”,優秀的譯者遠不敷用,不那么優秀的譯者也不乏“用武之地”。
翻譯成果不受重視以及稿酬過低兩事也被反復念叨了好多年,但一直難有大的改善。譯得差的書,識者批而后快,好的譯本人們卻吝于褒揚,譯者的功勞被一筆帶過。稿酬方面,多年來仍停留在千字五六十元的平均水平上,好譯者的投入產出絕不成比例。我所佩服的一位翻譯家曾憤然曰:“論事要平恕,喂耗子料,求千里足,豈有此理?”單就文學翻譯而言,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譯者工作以外之余事。以前有職業翻譯家,如傅雷那一代單靠稿費就能養活全家,擱今天就是天方夜譚。當下,通常學養、職業精神俱佳的老一輩翻譯家逐漸歇筆,有名氣的中青年翻譯家供不應求,手頭工作應接不暇,年輕譯者入行者多,出色者少,不能不說低稿酬不僅無法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盟翻譯隊伍,反而加速了人才流失,造成人才斷代。
大勢雖如此,就筆者所見,盡管有上述客觀因素存在,除了經典譯本一直受人青睞,不致誤人子弟外,還是有一些認真負責的譯者,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割舍不下對翻譯事業的熱愛,不計報酬地汲汲于斗室,拿出一本本合格譯作。
但因有上當經歷,對閱讀卻仍一片熱望的讀者也變得精明起來,開始有了挑譯者、挑出版社的習慣,在翻譯水平總體提高暫時無望的情況下,這稱得上是種明智的圖書消費思路,也能稍微起到些優勝劣汰的作用。出版社出新譯作時,在挑選譯者和編輯環節把好關,至少對本社的圖書出版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這樣由點到面,或許可能對提高翻譯水平有作用,然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還是得扭轉急功好利的社會風氣,這就非一朝一夕所能為。